孤独症
陶国泰先生率先在我国使用“孤独症”作为诊断名称
翻译的渊源
- 在中国大陆,“孤独症”这一诊断术语最早出现在著名精神病学家纪明教授等人翻译的英国经典教科书《临床精神病学(Clinical Psychiatry)》中,书中使用的术语名称是“婴儿孤独症”。
国内首次报道
- 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的陶国泰教授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发表《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首次报道了4例婴儿孤独症。
- 1987年,陶国泰在美国《孤独症和发展性障碍杂志》发表《中国婴儿孤独症》一文,引发国际关注。这些早期研究都奠定了陶国泰教授在我国孤独症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
被学界和公众认可
- 九十年代,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杨晓玲教授、贾美香教授发表论文《儿童孤独症30例临床分析》。此后,孤独症问题才逐渐进入到广泛的学术研究、教育干预和公众视野。
- 1991年10月,在杨晓玲教授的倡议下,一些孤独症患者家长和关心孤独症的各界人士发起成立了“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家长联谊会”,该“联谊会”即为1993年成立的“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的前身。
自闭症
渊源
- “自闭症”一词的翻译源自日本。日藉的吕晓彤2006年发表的文章记载:“1943年Kanner发表自闭症诊断报告,日本的首例自闭症的诊断在1952年由鹫见妙子在日本精神神经学会总会上发表并开始被注目。”
- 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同样使用“自闭症”这一术语名称,究其原因,台湾由于受日本文化影响,学术领域参照外域日文的汉字假名而使用“自闭症”或“自闭儿”。
“Autism”的本原理解
- 通过对孤独症患儿的特征行为分析,可以窥见“孤独症”这个中文译名非常贴切地表达了此类儿童在精神病理上的特征:与人疏远、孤独、情感冷漠、喜欢独自而不受干扰地存在;与对某种物体、活动保持特殊依恋、兴趣形成鲜明对比。
- 相比较,“自闭症”一词,顾名思义有自我封闭之意,患儿把内心闭锁起来而导致与外界隔绝。更有人因此误解“自闭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心理治疗,需要与患儿多沟通交流,舒缓情绪,引领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和行动去接纳自己以及生活环境,并最终“治愈”自闭症。
- 殊不知,孤独症是一种神经性发育障碍,与后天教养和心理障碍没有关联